人社部三季度招聘求職數據顯示制造業復蘇快 用工需求旺盛 商海春作(新華社發) 隨著消費和制造業的復蘇回暖,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制造業企業招工難問題已經顯現,缺工現象不僅出現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在中西部地區也會出現。一方面,制造業的產能尚處于擴張狀態,需要大量一線工人,而智能制造升級的漸進性,
博馬
為用工轉型提供充分空間;另一方面,勞動力供給減少,也加劇了市場的缺工狀態。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消費和制造業的復蘇回暖,各行各業用工需求持續上升。 人社部日前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與二季度相比,制造業復蘇明顯,人才需求旺盛。新進排行的28個職業中,有19個與制造業直接相關,佔比67.9%;短缺程度加大的15個職業中,有5個職業與制造業直接相關,佔比30%。 不缺訂單缺工人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相關數據,100個職業的招聘需求人數,從二季度的148.9萬人下降到131.6萬人,下降11.6%;求職人數從二季度的74.3萬人下降到49.2萬人,下降33.8%;缺口數從二季度的74.6萬人上升到82.4萬人,上升10.5%。總體求人倍率(招聘需求人數和求職人數的比值)從二季度的2.01上升到2.67,上升32.8%。“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二季度復工復產帶來的反彈需求出現回落,市場整體供求恢復常態,但‘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供求關系仍然比較緊張。”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2020年三季度《中國藍領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報告》也指出,從2020年5月開始到2020年9月,藍領指數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和復工復產的推進,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三季度藍領就業市場企業招聘需求同比大幅上升。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需求量排名前10的職業藍領指數顯示,普工、操作工、包裝工和組裝工需求量較大。 “不缺訂單,缺的是人。”這是記者近期在山西大同、江西景德鎮等地調研時,不少縣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出的呼聲。眼下,缺乏熟練工人,尤其是缺乏綜合素質較強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已成為企業發展“攔路虎”。 “有些訂單找上門,我們卻不敢接,主要是怕產量跟不上。”山西省天鎮縣騰飛服飾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佳田說。 不僅是制造業缺工,服務業也缺工。從養老護理到家政服務、從嬰幼兒照護到健康照護,近年來生活性服務業需求激增、人員缺口巨大。 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從業態發展現狀來看,全國養老護理員缺口很大;家政服務員尤其是中高端服務供給不足。“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每年至少需要職業育嬰員、保育員近1000萬人次。與此同時,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已達4000多萬人,對養老照護、康復護理的需求也很大。 就業還有新空間 業內專家表示,“用工荒”本身並非新話題,目前制造業企業招工難問題已經顯現,缺工現象不僅出現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在中西部地區也會出現。究其原因,一方面,制造業的產能尚處于擴張狀態,需要大量一線工人,而智能制造升級的漸進性,為用工轉型提供充分空間;另一方面,勞動力供給減少,也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缺工狀態。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一項調研指出,人工智能內生出來的智能制造產業鏈,就業效應廣泛。比如,機器人產業上下遊產業鏈在研發和維護等領域已創造出不少新的就業機會。 “據估算,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為65萬台。根據我們經驗,以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商為例,一個工業機器人設備平均需要兩個人進行操作和運維。如果按照65萬台的保有量來計算,這一行業需求的人才數量將達到百萬級別。”北京華晟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南江說,無論是營銷類、技術應用類、工藝生產類的崗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都是基礎。不過,隨著工業機器人在各個行業的應用不斷增多,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技能人才稀缺。 不僅如此,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減少,長期的新生勞動力供給呈現減少趨勢。從短期看,智能裝備行業和機器人技術等發展,增加了應用人才的需求量。企業對機器人研發、組裝調試和銷售、售後維修維護技術人員以及技術顧問等人才需求缺口較大。從長期看,智能制造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等新產業發展,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將呈增長趨勢。 “很多高校都是在近幾年才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和機器人工程專業,最早一屆學生畢業也不超過兩年,目前這類人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機械、電氣和機電等與工業機器人相近專業的畢業生只要願意從事這項工作,公司都全部招收。”北京華晟智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彭賽金說。 技能培訓不可少 面對突出的就業結構性矛盾,職業技能培訓仍是破解矛盾的關鍵舉措。 “今年以來,我們快速跟進出台線上培訓政策措施,推出‘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實施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讓勞動者可以便捷參與線上職業技能培訓。”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說。 記者注意到,近一個時期,各項針對重點群體的專項培訓計劃紛紛出台。5月份推出農民工穩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年底前將培訓農民工超700萬人次,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改善農民工就業結構;7月份啟動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漁民職業技能培訓,幫助禁捕退捕漁民提升其就業創業能力,實現上岸轉移就業;10月份啟動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計劃在2020年至2022年,培養培訓各類康養服務人員500萬人次以上,其中養老護理員200萬人次以上;11月份啟動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提出力爭使全國創業培訓機構突破5000家,培育一支覆蓋各類培訓課程的創業培訓師資隊伍。 一些地方也在創新培訓形式和內容,以期豐富創業帶動就業模式。浙江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浙江借助直播帶貨等“風口”,推動“網紅”等各類新業態培訓,豐富創業帶動就業模式。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浙江省組織培訓500多期,
川航確診飛行員妻子行動軌蹟更新
培訓2.65萬餘人。同時,通過將“網紅”直播職業培訓列入計劃,引導各地整合市場資源、提高培訓效率和質量。如浙江省金華市率先制定全國首個網絡直播營銷專項職業考核規範,重點圍繞外貿企業,通過企業(園區)自主培訓、政府免費培訓、培訓機構培訓等形式,為企業開展專業培訓;浙江省衢州市舉辦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首次將“村播”項目列入技能比賽,評選出“村播”技術能手,進一步提高“村播”影響力。 “接下來,人社部將加大對重點群體的培訓,
金合發是什麼
為企業在崗職工、困難企業轉崗職工、失業人員、農民工、未就業大學生和貧困勞動力等提供技能培訓服務。同時,通過加強培訓結業考核,嚴格證書管理,嚴把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考評環節,以確保培訓效果扎實有效。”張立新說。(記者 韓秉志) 新華社廣州11月29日電(記者王浩明)“這個項目和我們現在做的東西很互補,可以想辦法一起在橫琴合作搞起來。”正在珠海舉行的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系列活動上,記者時常會聽到來自珠海和澳門的創業團隊進行類似的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陳十一在大會上說,在一個區域凝聚有密度的創新要素,方能引發創新的“核爆”,
普京將擔任俄羅斯國務院主席
而人才則是最關鍵的創新要素。 人才的交流和碰撞,就像原子核碰撞產生核聚變,會給一個區域的創新和發展帶來巨大能量。記者在珠澳合作一線採訪觀察到,在珠澳兩地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政策“軟聯通”的保障下,人才的交流正越來越頻密和深入,在其驅動下,澳珠極點發展或將開啟提速增質的“蛻變”。 在28日開幕的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和珠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共同簽署《關于推進澳珠人才協同發展的合作協議》,宣布珠澳將攜手共建大灣區人才高地。 協議當中提到,為澳門培育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的內地人才及項目;逐步推進人才職業資格互認;推動人才同步享受澳珠兩地扶持政策;鼓勵兩地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開展科技研發活動,
返回石家莊需要這些證明
共享科研設施和儀器,聯合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聯合申報國家重點項目,聯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說,珠海正以珠澳合作為總牽引,攜手澳門建設大灣區澳珠極點,打造協同發展新典範。要完成這些任務,人才是決定性因素。 在此次人才交流大會期間,主辦方還推出了珠澳人才創新創業挑戰賽、“澳珠極點”科技創新合作峰會、“博聚香山”百名博士珠海行、“澳珠極點”跨境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展等11場活動。大會還首次推選出“珠海十大英才”,為灣區奮鬥青年樹立榜樣。 獲得“珠海十大英才”稱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湯濤說,珠海在大灣區有很獨特的地位,靠近澳門,同時可以通過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澳門,
運彩怎麼領
“珠海的科技創新大有可為”。 2019年2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極點帶動”,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 近兩年來,在基礎設施方面,港珠澳大橋、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和珠機城軌等的開通給予了澳珠極點發展堅實的“硬聯通”保障。在“軟聯通”方面,珠海和澳門以橫琴為主陣地,推進包括創業孵化、高校合作、跨境執業、跨境辦公等一系列創新做法,讓人才的深度交流融合成為可能。 2019年,澳門大學在橫琴設立了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這是澳門大學首個落戶粵港澳大灣區的產學研示範基地。此外,澳門大學還與華發集團在珠海建立了“澳門大學-華發集團聯合實驗室”。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說,珠江口西岸的發展相對東岸仍然有差距,這方面澳門應該有所擔當,與珠海合力打造新的高質量發展極。 “通過強化珠澳創新鏈條的連接、創新要素的驅動,使廣、深、港、澳走廊通過珠澳合作帶動珠江口西岸發展,形成一個閉環的創新鏈,從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目標。”宋永華說。 來自澳門的人才等創新要素紛至沓來,珠海在搭建平台方面也不遺餘力。記者注意到,最近一年裡,
川航確診飛行員妻子行動軌蹟更新
在珠海舉辦的各類科創大賽和交流活動中,大都有澳門高校的身影。剛剛結束的珠澳人才創新創業挑戰賽上,多個來自澳門創業團隊的項目獲獎,未來有望在珠海落地生根。 事實上,在珠海和澳門之間,人才的交流碰撞從娃娃就開始了。在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主會場隔壁的展覽館,“第二屆珠海市青少年機器人大賽暨珠港澳青少年機器人橫琴邀請賽”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機器人拼裝、機器人編程、無人機編程……來自灣區137所學校的2000多名中小學生在多個項目上展開較量與交流。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學校體育暨課餘活動事務處代處長蔡敏芝說:“澳門有8所學校參與賽事,這個平台讓澳門學生有機會把更多創新成果帶到珠海展示,參與到大灣區的青少年交流活動中,
博馬
讓澳門學生從中得到啟發。” “未來科技的競爭一定是人才的競爭,讓大灣區的人才互動起來至關重要。”湯濤說。,